我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现实(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我这次写作靠两方面的材料,一个是清史和清朝的档案,另一个就是民间知识分子的记录。民间材料的意义在于,很多时候它跟官方立场是不一样的。更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这些历史事件也同时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因此又有一种记述方式叫口头传说,也就是讲故事。这里面就有好多故事,保留了过去很多生动的信息。作为非虚
构创作,我知道把这些传说故事写进历史是没有什么特别意义的。但是这些虚构的、似是而非的传说当中其实也包含了当时老百姓对于政治以及重大事件的一些看法和情感倾向。另外,民间文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同样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这些我都表现在书里了。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民间文学还有一种美学上的风格。它没有历史现实那么可靠,但它在形式上更生动、更美。在写《瞻对》的过程中,我把每一个故事涉及的村庄以及发生过战争的地方都走了一遍,这是值得并且可以做到的,走一遍就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空间感。
过去传统的藏族文化中,当有人要写一本书的时候,他们会在书的前面写一首诗,表达他将要写的书中有什么愿景,在佛教里叫作发愿。今天写作的文体在不断变化,但是我酝酿这本书的时候,有强烈的发愿在心里。这个发愿就是,当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种种问题的时候,我希望这些问题得到消灭。当我们在强调文化多样性的时候,同时又很痛心地发
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某些程度上也会变成政治冲突。我希望民族多样性保持的同时,文化矛盾也得到解决。
到今天为止,虽然外部条件有了巨大变化,但对于农民、对于乡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一些政府官员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看,虽然经过了一些新词的包装,却和一个满清官员、知县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他们。这本书也可以说影射了社会结构,其实你可以把瞻对看成一个中国的乡村,它就是稍微落后一点的乡村地区的处境。
瞻对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它牵涉了几乎从清代以来的汉藏关系。西藏问题原来只是一个中国内部问题,近代以来逐渐变成一个国际性问题。考察这个过程,你会发现它远不像今天公众所理解的汉藏关系这么简单。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汉藏关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有冲突是必然的。但我们今天只有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只要是在藏族出了问题,都理解为汉藏关系。我写这本书,也是希望对这个认识误区进行更正,希望读者能正确认识汉藏关系。
(本章完)
不想错过《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