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明朝大悲咒 > 25

25(1/2)

目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1.给皇上与太子讲课的,被称为帝王师

张居正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后研究生。翰林院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库。凡新科进士选拔进来,当了庶吉士,只要不犯过错,日后必为朝廷重用。明代的内阁辅臣,多半都是庶吉士的出身。张居正当庶吉士两年时间,大量研究历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国之道。两年以后他就有了一个实际的官职——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类同于朝廷的智囊机构,人们习惯称在里头供职的官员为“词臣”,若为皇上讲学,则称为“讲臣”。

张居正在翰林院里,词臣与讲臣都当过。在古代,给皇上与太子讲课的,被称作“帝王师”。张居正当讲臣是在嘉靖皇帝执政期间,被安排到裕王府中讲课。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太子死后,他就成了皇位继承人。嘉靖皇帝于1566年去世,朱载垕继承了皇位,是为隆庆皇帝。一般来讲,新皇上登基,都会起用旧邸老臣。所以,朱载垕登基不久,就将张居正拔擢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

2.入阁前,仕途并不顺利

进入内阁之前,张居正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从未做过地方官,没有封疆大吏的经历。他年轻时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北京度过。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奸相严嵩,加之嘉靖皇帝沉迷斋醮道术,张居正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三十多岁时,他因为身体不好,回老家江陵休养了五年。后来又回到京城,当了国子监二把手,他在这个任上又工作了好几年。国子监在明代也称为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一把手叫祭酒,相当于校长;二把手叫司成,相当于教务长。张居正到国子监当司成的时候,国子监的祭酒是高拱。高拱于隆庆二年当上了内阁首辅,比张居正早入阁三年。两人的入阁,都得力于当时内阁次辅徐阶的提携。徐阶是江苏松江人,嘉靖初年的状元出身。

这位徐阶是一个非常老练的政治家,他当次辅时的首辅是严嵩。大家知道,严嵩当了二十多年的首辅,有能力、有才华,但心术不正,且贪鄙成性。与他共事,就是“与狼共舞”,始终都不会有安全感。徐阶居然与之相处平安无事,可见他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既保全自己,又不同流合污。这一点,很少有人做到。

张居正与高拱在国子监的时候,可谓同气相求。好批评时政,常常表露对严嵩的不满。徐阶劝他们隐忍,并刻意保护。徐阶很欣赏张居正的才能,他当了首辅后,就把张居正从国子监提拔到礼部当了左侍郎。礼部相当于今天外交部和教育部的职能,还兼管民族与宗教,权力很大。明代的中央政府一共有九个一级衙门,我们称之为大九卿。哪九个衙门呢?吏部(管干部)、户部(管财政)、礼部、兵部(国防部)、工部(工业和经济管理部门)、刑部(公安部);六部之外还加上一个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一类的机构;还有一个大理寺,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还有一个通政司,类似于中办或国办,传达号令的地方。这九个部门的一把手,六部都叫尚书,都察院叫左都御史,大理寺叫评事,通政司叫通政使。这些衙门里的一把手或者二把手通称为堂上官。六部的二把手叫左侍郎,三把手叫右侍郎。张居正从国子监的教务长升职礼部左侍郎,官职提了四级,从正五品提到了正三品。

张居正当了礼部左侍郎一年后,嘉靖皇帝去世,隆庆皇帝登基。张居正从礼部左侍郎提升为吏部左侍郎。这两个官职,看起来是平等的,但因为吏部类似于今天的***,是替皇帝选拔和管理人才的,所以吏部尚书被称为天下文官之首,也被称之为“天官”。张居正从礼部左侍郎调任吏部左侍郎,是一种高升。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实际到任,只是有这样一个待遇,以这样的资历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在隆庆元年,张居正就入阁当了辅臣。

3.内阁的体例因时而变

明代的内阁,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创设的一个机构。创设的初衷,是选几个谙熟朝廷典章制度的文臣给皇帝当顾问。所以,入阁的辅臣都必须有大学士的资格。可见,内阁最初只是一个秘书机构。演变到后来,内阁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辅臣又开始承担起宰相的角色。但选拔辅臣的规矩没有改变,入阁之前,必须先有大学士的资格。内阁中的一把手称为首辅,余下的称为次辅。内阁的辅臣多少,没有定编,最多时有七八个,少时只有一两个。内阁和今天的***差不多,首辅相当于总理,辅臣相当于副总理。张居正入阁才四十二岁。在今天看来,这么年轻就当上***副总理,根本不可能。所以说,张居正真正的政治生涯,是他进入权力中枢之时,也就是从四十二岁开始。

张居正入阁之初,首辅是徐阶。一年后,接替徐阶担任首辅的是张居正的老搭档高拱。高拱比张居正先入阁两年,本与徐阶关系不错。他之入阁,徐阶起了不少作用。但后来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积下嫌怨,矛盾越来越大,最后不共戴天。首先是徐阶把高拱排挤出了内阁,让高拱回到了老家,接着又是高拱翻盘,把徐阶排斥回了老家,他回到内阁当了首辅。

4.两虎相斗护其弱

在高拱与徐阶的争斗中,第一次检验了张居正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平衡能力。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恩师,一个是他的盟友。这样两个人掐起来,张居正既不能帮助高拱整徐阶,也不能帮助徐阶整高拱。他暗自为自己订了一个行事的原则,即两虎相斗时,自己决不参与,但一定要想办法保护弱势的那一方。比如徐阶比较强势,高拱比较受压时,他尽量采取一些办法保护高拱。后来高拱强势,几欲把致仕在家的徐阶置于死地,他这时候便和徐阶关系密切起来。有一次高拱要惩处徐阶的儿子,说他在乡里横行不法,还把他抓进了大牢。张居正依靠他的能力,使徐阶的儿子免受惩处。这件事情让高拱非常不满意,有一次他闯进张居正的值房,把张居正狠狠说了一顿。他问:“我听说你收了徐阶三万两银子,然后徇私情,把他儿子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这个事吗?”历史记载,张居正听了高拱的指责以后,用手指天剖白自己,言词甚苦。就因为这件事,高拱和张居正两人之间开始产生了隔阂。

高拱入主内阁柄政时,内阁还有李春芳、赵贞吉、殷士瞻、张居正等四位辅臣。在连续三年的时间里,高拱把除了张居正之外的三个辅臣全部排挤出了内阁。在别人被排挤时,张居正一是保护自己,二是采取附和高拱的态度。这一期间他们既有矛盾又有联合。到了隆庆四年,内阁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的矛盾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表面化了。

民间有一句话“一条绳拴不住两头叫驴”。高拱与张居正两个人,都有经邦济世之才,都想干一等大事,心中也都很有主见。任何一个单位,大至国家,小至处室,如果***都是很有主见的人,都想坚持己见,就没有办法以谁为主了,就无法建立起团队精神。隆庆四年的内阁就是这种状况。尽管高拱与张居正在对待西北军事问题上,在对待蒙古的问题上,在对待开放、海禁的问题上,执政的理念与方针基本一致,但在用人问题上,却经常发生龃龉。

高拱在当时是最有权势的人物,他不仅仅是内阁的首辅,同时还兼任了吏部尚书。除了朝廷的行政权,他还把人事权牢牢控制在手里。这就相当于今天的***总理,还兼着***长一样,这个权力实在太大了。

我在《张居正》一书中写到两人矛盾的爆发,是因为两广总督的人选问题。因为当时广西的一些瑶民造反,占山为王,两广总督李延率兵去剿匪,剿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取得胜利,反而土匪越剿越多。其军费开支也没有节制,耗费了大量的国库银子。张居正认为此人非换不可,并推荐了他的同年殷正茂接任。开始高拱坚决反对,其理由是殷正茂有贪名,在江西巡抚的任上,就有人来信揭发他贪污受贿的行为。当然,这件事是控告有名,查证无实。高拱拈出这档子事来,是个托词,真正的理由是因为殷正茂与张居正同为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属于同年,私交不错。但在隆庆皇帝病重期间,高拱审时度势,态度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忽然主动提出让殷正茂接任两广总督。这时候仍有人对高拱说殷正茂有贪名,喜欢钱。高拱说了一句话:“我给他二十万银子让他贪,只要他能够把剿匪这件事办好,就让他贪了。”我写这段故事并非全是虚构,高拱对殷正茂态度的转变,明史有明确记载。高拱在用人问题上不拘一格、量才而用,这是他的可贵之处。但在用谁的问题上,他却比较自私,因为受了朋党政治的影响,他习惯用门生故旧

,亲戚乡党,就为这件事,他与张居正的矛盾与分歧越来越大了。

到了隆庆六年,也就是1572年的夏天,隆庆皇帝死后,两人矛盾终于彻底爆发了。隆庆皇帝朱载垕三十六岁驾崩,留下一个皇后、一个贵妃、两个儿子。大儿子朱翊钧十岁,小儿子潞王四岁。按照规矩,皇后没有生孩子,如果妃嫔生了孩子,名义上的母亲必须是皇后,称为嫡母,而他的母亲就称为生母。这时候刚刚登基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其嫡母陈皇后不过三十二岁,生母李贵妃也才二十八岁,他自己也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主少国疑,国家管理的链条好像突然一下子断了。这时候内阁的权力变得非常大,因为皇帝不能亲政,内阁跟皇帝沟通要靠一个中转部门——司礼监。司礼监和内阁是什么关系呢?司礼监是一个太监的机构,紫禁城里有二十四监局,里面有一套完整的小社会。这二十四监局里,比如尚官监,相当于组织部,管太监的提拔和惩处;供用库相当于财务部,替皇上管财产;衣帽监是管皇上的穿戴……总共二十四个衙门,另外加上一个商业机构宝和店,皇上做生意的地方。还有一个东厂,皇上亲自管理的特务机构。总管这二十四个监局的,就是司礼监。司礼监有一个掌印太监,下面还有三到四个秉笔太监,为皇上批复文件。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一般叫做“公公”,或者“爷”。内阁和皇上打交道,大臣要见皇帝,呈文件都要通过司礼监。因此政令是否畅通,首先决定于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隆庆皇帝上任之初,免除了司礼监掌印陈洪的职务。按照资格,接任掌印太监的应该是冯保。冯保资历非常老,已当了很多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其地位在太监中排在第二。论他的资历,顺理成章应该由他接任司礼监掌印,但高拱觉得他控制不了这个人,因此就向隆庆皇帝力荐孟冲接任。孟冲出身御膳房,给皇上做饭的。隆庆皇帝有一个特点,非常喜欢吃驴肠,御膳房每天杀一头驴,为的是让隆庆皇帝吃上新鲜的驴肠。而最会做驴肠的就是孟冲,因此隆庆皇帝对孟冲也很赏识,便同意了高拱的推荐。

高拱突然把孟冲推到司礼监掌印的高位,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孟冲知恩图报,在司礼监任上四年,对高拱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因此高拱跟皇上的联络十分畅通。隆庆皇帝一死,形势立刻发生了变化,因为万历皇帝是个十岁的孩子,凡事都依赖他的大伴儿冯保。冯保一直是万历皇帝的男保姆,晚上还带着他睡觉。万历皇帝小时候闹百日咳,整晚不睡觉,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他安静,就是骑在冯保的背上,把冯保当马骑。冯保就趴在砖地上绕圈,一停下来万历皇帝就哭。所以冯保只有一夜夜地在地上转磨儿,膝盖都磨出了血。万历皇帝对冯保产生了依赖之情,从来不喊冯保的名字,就喊他“大伴儿”。李贵妃也很喜欢冯保。在当上皇帝的当天,五月二十五日下午三点,万历皇帝就让太监送一道中旨到了内阁,免去孟冲的司礼监掌印职务,改由冯保接任。

5.高拱与李太后作对,终遭免职

一听这道圣旨,高拱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第一,这种重大的人事任免不但没有经过他同意,连事先通气都没有做到;第二,圣旨颁行,在明代有一整套规矩:当一个大臣向皇帝汇报问题时,要写成奏章,通过通政司送到司礼监,司礼监念给皇帝听了以后,皇帝不提任何意见,便把奏章发还给内阁。由内阁辅臣根据朝廷的制度以及具体情况拟出一个回答的方案,叫做“拟旨”。代皇上拟好圣旨以后又送还司礼监。如果皇帝同意辅臣的意见,就由秉笔太监用朱砂笔工整地抄写下来,再发布。如果皇上不同意,就发还内阁重拟。所有的圣旨都要经过票拟,拟完以后经过皇上同意再发下来的叫做圣旨。如果没有经过内阁辅臣票拟而由皇上直接发下来的指令,称为中旨。十岁小皇帝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中旨,这让高拱感觉到内阁的相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何况中旨的内容也使他极为不满。当时高拱就把中旨摔到地上,传旨太监吓坏了,说这可是皇上的谕旨。高拱说:“什么皇上的谕旨,都是你们这帮太监搞出来的!迟早要把你们都赶走!皇上一个十岁的孩子,他懂得什么?”太监回去把话告诉了冯保,冯保立即进乾清宫向李贵妃母子告状。但他改变了一点内容,禀报说:“高胡子说,十岁的孩子能当什么皇帝?”据说,李贵妃和朱翊钧母子二人听了这句话非常震惊,也很害怕,两人抱着哭了一场。所以万历皇帝一直到老,终生都不肯原谅高拱,非常记恨他。就因为这件事,在冯保的撺掇之下,李贵妃和小皇帝作出了决定,撤掉高拱内阁首辅的职务,让张居正接任。

决定历史成败的往往就是一个细节。因为高拱接中旨的态度,也因为高拱和冯保的长期结怨而导致了高拱的下台。让高拱下台的旨意由皇后、皇贵妃、皇帝三人共同颁布。抬头是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上圣旨。这道旨非常严厉,要高拱接旨后立刻起程回老家闲住,一刻也不准在北京停留。所以当圣旨传达后,立刻就有一帮锦衣卫,类似于今天的武警,把高拱押送出北京。仓促中老两口只得雇一辆牛车,凄凄惶惶地走出了宣武门。就这样,高拱永远离开了北京,也离开了权力中枢。张居正治国的十年生涯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6.《病榻遗言》的记载不大靠得住

张居正取得首辅职位的过程,遭到不少人的非议。高拱写了一部回忆录《病榻遗言》,对张居正的攻击非常厉害。说他与冯保结盟,窃取权柄。如果认真探究,就会发现高拱的话站不住脚。

在《病榻遗言》里,高拱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隆庆皇帝病重时,有一天他从文华殿旁边的恭默室走出来,看到张居正的书办(也就是今天的秘书)姚旷拿着一沓厚厚的信札往前走。看到高拱后,姚旷赶紧折道,想绕开他。高拱一看不对,叫他过来,要看他手上的东西。姚旷不敢不给。高拱一看,原来是张居正写给冯保的信札。其因是冯保就几件事情的处理向张居正讨教,张居正给了他回答。这件事放在平常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在皇上病重、局势微妙期间,张居正这么做,便被高拱视为是一种背叛。因为此前,高、冯两人的矛盾已经公开化。高拱虽然有谋略,但无城府。放走姚旷,他就回到办公室找来张居正,怒气冲冲斥道:“你背着我跟冯保结盟,还给他支着儿,你什么意思?”张居正解释说:“冯保弄不懂的事,我给他提点建议,仅此而已。”高拱认为这种解释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便将这件事讲给自己的门生听,大家都替老座主抱屈。

这件事过后不久,冯保接替孟冲当了司礼监掌印。高拱决意要和冯保拼个鱼死网破。于是下令让自己的门生连上三道奏疏,弹劾冯保。如果一定要万历皇帝与他的两位母亲,在高拱与冯保之间取舍,他们当然会驱逐高拱而保护冯保。即便没有张居正,高拱的去位也无法逆转。但高拱不这么看,他认为是张居正谋夺他的首辅之位而与冯保建立起政治联盟,因此到死也不肯原谅张居正。

7.王大臣事件的处理表现出张居正的能力

高拱去职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个人穿着一身太监服,大清早在乾清宫门前探头探脑地张望。小皇帝朱翊钧发现了,觉得形迹可疑,便让太监赶上前把这个人抓住了。一审问,发现他不是太监,而是一个部队的逃兵,叫王大臣,在京城里鬼混。他认识了宫里的太监,就借了这位太监的衣服和腰牌,跑到宫里来看新奇。冯保听说这件事之后如获至宝,把王大臣关进了东厂,还在他身上放了一把刀,说刀是在他身上搜出来的。王大臣说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冯保说,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保你没事儿。你就说是高胡子指使你进来向小皇上行刺的。谋杀皇帝可是要诛灭九族的事儿,王大臣不敢这么招认。但架不住冯保一再威胁、引诱,他只好答应。三堂会审,王大臣便按冯保的要求招供,诬陷高拱。这么重大的事件,皇上、两宫太后亲自过问。三堂就是东厂、大理寺、刑部这三个执法机构,一起来审案子。在审的过程中,王大臣一口咬定高拱派他来行刺皇上。

王大臣的口供传出来,整个京城舆论一片哗然。大家都知道,若按王大臣的口供追查,高拱不会有命了,他的家族也会受株连。冯保向皇上奏明,要锦衣卫即速前往河南将高拱抓起来,押到京城严审。这时候在京的很多大臣都替高拱担心,纷纷来找张居正。有一天,左都御史葛守礼和吏部尚书杨博代表百官来到张居正家中。葛守礼说:“张阁老,高拱现在命在旦夕,只有你能救他。”张居正回答说:“我哪救得了他?冯保和皇上对高拱如此仇恨,我

也没什么办法。”大臣们很失望,觉得张居正也成了冯保落井下石的帮凶。张居正口头上这么说,其实已经在想办法了。

当冯保准备派人去抓高拱时,张居正对他说:“我们证据还不确凿,单凭王大臣一个人的口供不能作出决定。”张居正在拖延冯保的同时,又向这个案子的主审官面授机宜,要他如此这般行事。第二次三堂会审,主审官把高拱的家人和一班闲杂人混在一起,让王大臣辨认,结果王大臣一个都不认识。经这么一测试,就证明王大臣的口供都是假的。

这一来,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明白冯保蓄意陷害高拱,一致要求将王大臣严审,要他交出幕后指使人。张居正说:“不要审了,打回大牢。”为什么不要审了?张居正心里明白,再审下去,王大臣就会把冯保兜出来。虽然冯保会因此陷入被动,但还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垮台。因为两宫皇太后与皇上也都记恨高拱,所以他们仍然会袒护冯保。经过一番斟酌,张居正让办案的人给王大臣喝了一杯生漆酒。喝下去之后,王大臣就成了哑巴。第二天再审,王大臣既没有办法说是冯保指使,也没有办法说是高拱指使。就这样,一场非常大的危机被张居正的智慧化解了。这样,既保全了高拱能平安度过晚年,又顾及了冯保的面子,不至于让他与内阁重新结仇。应该说,这件事处理得非常漂亮。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居正满腹韬略且性格沉稳,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局面,都能从容应对。

8.处理人事问题,从不意气用事

在处理人事问题上,张居正从不意气用事。这是典型的宰相品质。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要像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容天下难容之事,并不是放弃原则,当和事老。而是指做事的气量和度量,对人宽、对己严,就可成就大事。张居正当上首辅之后曾经在家里开了一个会,把管家和仆人都找来,跟他们打招呼、约法三章:“我当了首辅,你们不要仗我的势胡作非为;更不许你们同官府的人打交道。”张居正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惩罚严厉。他的管家游七因为娶了一位官员的妹妹做姨太太,被张居正知道以后打断了腿。他从不在家里见官员。他说:“我有值房,有公事儿到我的办公室谈,在官场我没有私事儿。”可见他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他知道官场险恶,是非很多。更因为他要推行“万历新政”,所以一开始就回避朋党政治,廉洁奉公。

张居正主要的功绩在我的小说里写到了,史学上也有定评,就是从万历元年他接任首辅之后推行的“万历新政”。他整饬吏治,对干部的管理实行考成法;梳理财政,进行驿递制度改革,皇上与国家财政分灶吃饭;以及他的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系列改革,都是非常成功的。我认为“万历新政”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有一个拥护改革、实意办事的***。

大家知道,无论是做好一个公司、做好一个项目,还是管理好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精英团队。用团队的力量、团队的智慧、团队的精神,实现既定的目标。但在组建团队,也就是选拔人才时,往往会遇到一个绕不过的问题,即我们这个团队用人是以道德标准为主,还是以才能为主?细观张居正的用人,他有的地方重才能,有的地方重道德。明代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明代十六位皇帝中,他是仅次于朱元璋的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当皇帝二十年,摸索出用人的经验。有一次他和内阁辅臣聊天谈到用人,对现任的六部大臣逐一评价,说了一句话:“某某是君子中的君子,某某是小人中的小人。”这两个人当时一个是吏部尚书、一个是户部尚书。大家听了一定很纳闷:“既然是小人中的小人,为什么还要用他?”朱棣是因人而用,因事而用。吏部尚书是君子中的君子,这种人不会结党营私,不会把自己的门生、亲戚、朋友全部安排到重要岗位上,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家、朝廷选拔人才,所以这个人必须是君子。可是户部是管钱的官,是财神爷。朱棣说他是小人中的小人,因为这种人为了把财税收起来,会采取非常不道德的手段。永乐皇帝的军费开支非常大,正常的财政收入根本应付不了,所以除了常规的赋税,每年还必须要有大量的额外收入来支撑军费。所以,朱棣必须找一个会给他搞钱的人。通过这个解释,大家就知道,朱棣用人不死啃教条,什么位子上用道德高尚的人,什么位子上安排不以操守为重的人,他心里有一本账。由此可见,他不但欣赏君子,而且欣赏小人。君子与小人的用人理论成了永乐皇帝的一句名言。

9.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明朝大悲咒》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时空穿越,位面太多现在有点忙 御兽:最终神座 风起斟鄩 我的祖传菜刀 躺平勾栏听曲,系统急了 和超算一起穿越 王者荣耀之神明纪元 魔头修仙:我有炉鼎三千 王海和他的女人 空姐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