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嚣张跋扈(1/1)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安南,永安府。·x_x*n′y!d+..c^o\m¢
受距离的影响,京中发生大变之时,“勤王大军团灭,舞阳侯殉国”的消息才传过来。看着手中的情况,回想起以往共事的时光,李牧眼角忍不住泛出泪花。他的军旅生涯中,有一半时间都和舞阳侯深度绑定,两人算是相互成就。除了最开始,有相互利用的意思,后面都是真心相交。发生了这种变故,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该替舞阳侯复仇。一瞬间,他就给朝中的文官判了死刑。甭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既然做下了此事,那就必须付出代价。内心深处,他对永宁帝的不满,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明知道文官的举动是出于党争,作为皇帝不仅不阻止,反而顺水推舟。没有永宁帝再三下旨催促,兵部的公文就算连下一百道,舞阳侯也会当厕纸。看似是文官害死了勤王大军,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永宁帝。如果不是皇帝有意削弱勋贵系,李牧可不信文官有能力,强逼着皇帝下旨。没有武将参与,纯文官发起的百官逼宫,能够吓倒永宁帝?甭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李牧是不信。当年先帝朝时期,也发生过类似的文官逼宫。先帝都没有露面,就被宦官镇压了下去。永宁帝如果真不想下旨,有的是办法拒绝。勤王大军的指挥和后勤,舞阳侯都是一把抓。没有皇帝的参与,文官们除了嘴上过过瘾,实际上什么也干涉不了。“本侯欲为舞阳侯和无辜枉死的勤王大军将士复仇,诸位先生可有对策教吾?”李牧一脸愤怒的问道。封建王朝,臣子不能把矛头直接对准皇帝,但对准文官可以。局势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文武之争必然爆发,已经无需顾忌得罪人。“侯爷,京中局势不明,暂时不宜妄动。勤王大军遭人算计,京中勋贵、外戚必然不会罢休,估摸着此刻朝中已经开始大乱斗。如果朝廷严惩奸污,那么一切好说。倘若朝廷放任奸臣当道,那么当联合成国公、镇远候,以及其他勋贵外戚,共同规劝陛下亲贤臣、远小人。”兰林杰率先开口说道。屁股决定脑袋,身份决定立场。虽然他也是封建士大夫中的一员,属于文官阵营的一份子,但现在跟着李牧混饭吃,那就要站汉水侯府这边。说的好听是规劝,本质上也是逼宫。从破坏力上来说,武将逼宫导致的后遗症,远比文官逼宫严重。一旦发生了,皇权将受到严重冲击。“侯爷,兰先生说的不错,现在不宜大动。不过我们可以先表明立场,让陛下诛杀奸臣。只是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牵扯到的文官数量太多,一下子针对那么多人,怕是难以建功。不如挑选其中的主谋,作为重点打击对象。”王靖川委婉的规劝道。文武之争,就是一个巨大的泥潭,陷进去就出不来。纵使取得一时的胜利,也很难永远压制文官。皇帝的生性多疑,决定了对武将的忌惮远胜于文官。皇帝不会允许,勋贵长期压制文官。现在跳的越欢,未来反攻倒算之时,承受的压力就越大。“此事休提,本侯绝不和这种乱臣贼子妥协。甭管牵扯到了多少人,都必须追究到底!”李牧果断拒绝道。如果他是一名单纯的政客,优先权衡利弊,这么干准没毛病。可他的身份是勋贵,是大虞军队的主要领袖,军队才是他的根基。妥协既对不起和舞阳侯之间的友谊,也会令军中袍泽失望。安南都护府远离政治中心,就算得罪了皇帝和文官集团,也动摇不了他的根基。安南人都能割据自立,他的底牌可比安南国强多了。除了安南都护之外,他还执掌着两广军政。按照原来的发展,两广总督任期结束,就会自动卸任。现在情况发生变化,还要不要卸任,已经变成了未知数。如果条件谈不拢,为了谋求自保,勋贵系剩下的三巨头,都会霸着总督位置不放。逼急了直接东南互保,断绝朝廷的钱粮供应。“侯爷,您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干脆列出一份污臣录,直接向陛下进行弹劾。您只要肯带头,勋贵外戚必然响应。到时候面对朝野上下的压力,朝廷大概率会做出让步。”卫新之隐晦的提醒道。虽然打着弹劾的旗号,本质上这样的举动,依旧是在逼宫。皇帝会不会惩戒奸臣不知道,但肯定会恨上他这个领头的汉水侯。短时间内不发作,未来也会留下隐患,明显不是智者所为。选择这么干,就必须承受由此导致的政治后果。“哈哈……”“国难当头,吾辈男儿岂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诸位先生的好意,本侯心领了。可有些事,总得有人要做。兰先生,替本侯起草奏折,本侯这次要同时弹劾六部尚书和内阁诸公,以及那些把勤王大军推向绝路的奸臣!”大笑之后,李牧豪气的说道。按照现在的玩法,大虞朝迟早被他们玩没。皇帝秋后算账,那也要有秋后才行。除了勋贵系意外崛起,练出了二十多万精锐外,大虞现在的处境,像极了明末乱世。此时的大虞,就是风雨飘渺中的破房子。勋贵们现在干的活儿,就是糊墙匠。无论怎么修补挂白,都改变不了房梁、柱子,被蛀虫吞噬的现实。暴风雨一旦降临,房子就会四处漏雨。倘若有一天,糊墙匠们累了倦了,这座破房子就会倒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侯爷,真乃大丈夫!”王靖川忍不住夸赞道。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无畏的英雄气魄,正是无数文人追求的终极浪漫。为舞阳侯和阵亡将士复仇,符合儒家文化中的“义”。“传令下去,准备祭品,本侯要祭奠舞阳侯和阵亡将士。”李牧强忍着悲痛下令道。复仇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他不奢望一份弹劾奏折,就能定一众文官的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权衡利弊。永宁帝会做出什么决定,谁也说不清楚。……京师。局势没有按照永宁的计划走,安抚措施不仅没让文官们闭嘴,反而激怒了一众文臣。消息泄露出去后,京中的士子都沸腾起来。高举着孔圣人的牌位,跑到宫门前请愿。一起参与活动的,还有一众文官。只不过双方采取的行动方式不一样,士子们是直接在皇宫外喊口号,而官员则是选择了罢朝。 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司法流程直接简化。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如果是普通的折子,他肯定直接压下。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倘若压着折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混账!”“朕要生撕了这逆贼!”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奏折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陛下,息怒!”“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徐忠恩委婉劝诫道。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哼!”“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陛下,息怒!”一众宦官齐声说道。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_x,s+h!a¨n+j~u-e^./c¢o/m!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永宁帝想了想说道。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奴婢遵旨!”“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司法流程直接简化。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如果是普通的折子,他肯定直接压下。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倘若压着折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混账!”“朕要生撕了这逆贼!”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奏折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陛下,息怒!”“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徐忠恩委婉劝诫道。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哼!”“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陛下,息怒!”一众宦官齐声说道。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永宁帝想了想说道。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奴婢遵旨!”“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司法流程直接简化。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如果是普通的折子,他肯定直接压下。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倘若压着折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混账!”“朕要生撕了这逆贼!”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奏折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陛下,息怒!”“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徐忠恩委婉劝诫道。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看?书¢£,屋??? ÷?更ˉ新?最~/快±%<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哼!”“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陛下,息怒!”一众宦官齐声说道。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永宁帝想了想说道。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奴婢遵旨!”“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司法流程直接简化。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如果是普通的折子,他肯定直接压下。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倘若压着折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混账!”“朕要生撕了这逆贼!”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奏折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陛下,息怒!”“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徐忠恩委婉劝诫道。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哼!”“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陛下,息怒!”一众宦官齐声说道。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永宁帝想了想说道。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奴婢遵旨!”“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司法流程直接简化。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如果是普通的折子,他肯定直接压下。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倘若压着折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混账!”“朕要生撕了这逆贼!”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奏折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陛下,息怒!”“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徐忠恩委婉劝诫道。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哼!”“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陛下,息怒!”一众宦官齐声说道。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永宁帝想了想说道。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奴婢遵旨!”“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司法流程直接简化。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如果是普通的折子,他肯定直接压下。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倘若压着折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混账!”“朕要生撕了这逆贼!”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奏折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陛下,息怒!”“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徐忠恩委婉劝诫道。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哼!”“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陛下,息怒!”一众宦官齐声说道。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永宁帝想了想说道。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奴婢遵旨!”“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司法流程直接简化。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如果是普通的折子,他肯定直接压下。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倘若压着折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混账!”“朕要生撕了这逆贼!”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奏折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陛下,息怒!”“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徐忠恩委婉劝诫道。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哼!”“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陛下,息怒!”一众宦官齐声说道。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永宁帝想了想说道。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奴婢遵旨!”“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事实上,受到冲击的不光是皇宫,还有一众勋贵的府邸。只不过五城兵马司行动速度快,见有人过去闹事,直接以“勾结北虏”的罪名下狱。接着就是抄家拿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做实罪名,然后直接噶人。京营也没闲着,见有人聚集闹事,都是直接镇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司法流程直接简化。为了京师安全,对待嫌疑分子,宁杀错,不放过。见识到了勋贵们的粗暴手段,知道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大家只能去找皇帝闹。没有皇帝命令,厂卫不敢擅自行动。永宁帝既不能答应文官们的要求,又不想背负屠戮士子的恶名,让局势僵持了起来。“陛下,这是汉水侯从安南,送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徐忠恩小心翼翼上前说道。如果是普通的折子,他肯定直接压下。现在的摊子,已经够乱了,不需要有人再添乱。可是李牧的份量不一样,代表着勋贵系中在地方任职官员的立场。倘若压着折子,不让皇帝知道,未来惹出大麻烦,他承担不起责任。“混账!”“朕要生撕了这逆贼!”打开密折,大致扫视了一眼内容之后,永宁帝忍不住破口大骂道。奏折上弹劾的官员,一个个都成了尸体。文官们都被气疯了,再去治这些人的罪,估摸着文官集团非集体爆发不可。身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勋贵眼中,这些文官为了内斗,导致勤王大军覆灭,诛九族都不算冤枉。可搁在文官眼中,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决策失误。勤王大军覆灭,主要是统帅没有及时发现敌人的阴谋,这才中了埋伏。纵使要追责,皇帝训斥几句,事情就该结束了。勋贵和外戚集团居然敢掀翻桌子,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众朝廷大员,完全是倒反天罡。在惨案爆发前,永宁帝是倾向于勋贵外戚的。毕竟,勋贵外戚损失惨重,需要进行安抚。舞阳侯的死,更是断掉了他在军中的根基,政治损失不可估量。对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也充满了怨念。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的倾向又逐步转向了文官。勋贵和外戚联手,搞出来的事情,让他这个皇帝感受到了恐惧。那么多高官,在御医救治过程中无声死去,绝不可能是巧合。厂卫没有查出来问题,更是加剧了他的忧患意识。既然能够在宫中对官员下黑手,保不齐哪天利益冲突时,也对他这位皇帝下黑手。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他需要文官集团支棱起来。可惜那帮文官,都是榆木疙瘩,完全没有领会他的善意。不仅不配合,还纠集士子跟着一起瞎胡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文官这边的麻烦没解决,勋贵又给闹了起来。李牧的这份折子,戳穿了他的所有谋划。一旦给死去的文官定了罪,那么文官集团积累无数年的声望,都会一朝散尽。内阁和六部这些大员,合谋算计勤王大军。如果公开在世人面前,那是要捅破天的。朝中格局被打破,沉寂许久的勋贵外戚集团,将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无论皇帝是否愿意,都必须重用他们。“陛下,息怒!”“汉水侯距离京师路远,算算时间的话,差不多刚收到勤王大军覆灭的消息,就给上了这份折子。京中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变故,汉水侯多半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上这份折子。”徐忠恩委婉劝诫道。因为一份奏折之事,要处置李牧,纯粹是扯淡。勋贵外戚暂时安稳下来,那是他们在上一轮斗争中,完成了预期目标。但这不等于文武纷争,就已经结束。大家都在暗中谋划,等待着下一场交锋。在这种背景下,给一位勋贵系巨头扣上“逆贼”的罪名,估摸着勋贵外戚们都得炸锅。被永宁帝视为威胁挑衅的弹劾奏折,落入勋贵外戚眼中,那就是拨乱反正。“哼!”“一句距离远不知情,就能掩盖大不敬之罪么?”“如果不是嚣张跋扈到了极致,他敢上这样的折子。哪里是在弹劾,分明是要逼着朕,给这些官员定罪!”一阵怒骂之后,永宁帝渐渐恢复了理性。大虞朝嚣张跋扈的武将多了,也不在乎再增加一位。关键是李牧这一表态,将直接影响许多勋贵将领的立场。大家都是从两广六镇中走出来的,舞阳侯也是他们的老上司。这位老上司对他们不错,现在遭遇大难,于情于理都该给他讨回一个公道。何况还有一众军中袍泽,也无辜死在了昌平之战中,那就更不能坐视不理。前面是巨头们没表态,大家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付出行动。现在无需顾虑了,军中影响力最大的汉水侯站出来,公开表明了立场,大家只需跟上即可。军中实权派表明立场,京中的勋贵外戚有了更大的底气,大概率还会找他闹一场。至于局势变化,朝堂需要稳定,这些问题大概率会被无视。永宁帝不认为,这些武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能够高到哪里去。“陛下,息怒!”一众宦官齐声说道。文官在闹罢朝,勋贵外戚同他对着干,永宁帝能够商议的只剩下宦官。偏偏宦官们被前些年诛杀阉党的行为给吓住了,一个个都在谋求自保,根本不敢冒头。“罢了,汉水侯弹劾之事,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另外拟旨告诉汉水侯,管好都护府的事务即可,朝中大事不需要他操心。把奏折抄录两份,分别发给成国公和镇远侯,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永宁帝想了想说道。遇上讨厌而又处理不了的人,那就打发远远的,眼不见为净。尽管不认为勋贵们会犯上作乱,但该有的警惕之心,还是不能少。“奴婢遵旨!”“只是陛下,百官罢朝和宫门外那群书生怎么办?”徐忠恩硬着头皮上前问道。这两个群体,都是又臭又硬的石头。幸好北虏围城,切断了其他地区读书人响应的渠道,能够动员的只有京师士子,不然场面还会增加十倍。“放出风声,朕准备从一众官员中提拔有为之士,增补朝中出现的空缺。同时告知外面的举子,北虏退去之后,朕会加考一场恩科,让他们赶紧回去复习。如果有人不听劝,那就剥夺功名,流放岭南!”永宁帝面无表情的说道。同文官们斗智斗勇这么些年,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知道这些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软肋。不想错过《复山河》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