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戏(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一场戏
段老板在周局的沙发上坐着,同一条沙发她站起来坐下躺下爬下几百次,从未像今天这样感觉坐在老虎凳上似的,左腿叠右腿,右腿叠左腿。
思忖间,周晓东过来。一提裤腿别直裤缝,身子沉下来,在对面落座,开场白是:“我找了几个记者,我看千红形象挺好的,咱们得先包装一下,电视台,报纸头版,再上个节目,录个广播。我看,不如办一个县城青年文化节,评选县城青年形象大使,扎根农村,叔叔你看。”
周局深以为然,颐指气使:“写个稿子,不要让她乱说话,重点要说我们县城文化工作做得好。”
段老板侧身靠在沙发另一头,听起来是他们利用千红宣传县城,县城城区就有三十万人,一半的女人里再折一半,谁不想出名?偏偏挑中千红,她没说话,剥了橘子放到周局手心,周晓东擡眼掠过她,神情微妙,仿佛和她共谋一个秘密。
这件事就像两个富翁闲着没事扯淡,说咱们去拿贫民窟的傻姑娘寻开心吧。
她感觉不安,回去时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千红还没回来,她去了一趟废品站,远远望着那新旧相接的墙,三轮车的突突声由远及近,停在旁边——千红学会开三轮车,空车回来,腰间鼓鼓囊囊。
“段曼容!”千红喊她,笑眯眯地拍拍身侧,她只好屈身在三轮车旁,紧挨千红,千红把三轮车开进废品站,拉提追着车绕圈圈。
怀揣心事因此并未开口,这次进废品站,她和老头对上眼神就觉得尴尬,摸出烟递给老头一根。
蔡老头低头一瞥,好像这烟烫手,但还是接了,嗅了嗅发现是好烟,别在耳朵后,另外拿出烟斗抽。
“今天卖了多少?”
“四千二。”一个月去两趟,这趟卖的是杂料,收益少,又另外有个小包,二百块,是她坐着缝大包的外快。
千红翻出记账的小本,把破旧的计算器按得直响,声音洪亮地报出每一笔流动的钱,收破烂时赊欠的账目,建墙时未结清的花费,平时一小笔一小笔的支出,卖书卖旧电器的收入,老头看门半辈子,听见数字头痛。
千红在数字叫喊声中头疼,但她还是算清楚了,一摞钱数出三四摞,各有用途,最后剩下一部分是真正收入。
二千四。
这是半个月的收入,千红翻出上半个月的收入,因为卖的是书纸,收益更高,四千七,这一个月合计七千多,给千红吓了一跳。
七千多,她看着这摞钱发愁。老头说:“你出力多,咱们三七分,你七,我三,我就是个看门的。”
“那下个月呢?”段老板出声。
两人急着分钱,忘了下个月还要继续忙活,但下个月挣多挣少,花多花少,千红心里估了个大概,最后脑子成了一团浆糊,段老板捏了钱,手指点得飞快,像个点钞机,告诉她还要存一部分做平时的经营,再斟酌着发工资,等人多了就可以雇人,但收垃圾这件事主要看绩效,所以可以考虑奖金。
一旦涉及到分钱,虽然老头大度,说七三分,但事情绝不这样简单。她只是略微一提,也不知道老头是不是讨厌她,脸色不太好看,于是她收了话头:“等到时候再说吧,我有点事,早点回。”
千红在段老板遮遮掩掩的说法下没意会到这是个关乎她自己的重要事情,等女人一走,老头抽了一口烟,捏着铁匣子将耳后的好烟藏进去,三两根并排,攒在窗台上。
“你俩住一块儿?”
“昂。”
老头摊开那堆钱,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点了点,算了算,用橡皮筋扎成两捆并排放在桌上:“我自个儿的时候,一个月也就一千来块,比看大门强。我知道那女人的意思,怕我给你穿小鞋了,遮遮掩掩不说痛快。咱爷俩把这事情挑明白,我没儿没女,要钱也没多少用,要我看就存起来,要是我有个头疼脑热的,你帮扶我一把就行了,别因为这个生分。”
千红不知道说什么,只好说:“我做饭去了。”
“走哇,人家不是让你回了?回去给人家做饭去,我自己熬上口稀粥。”老头摆摆手,把她从锅边撵出去。
谁都有私心,老头也不例外,他模糊地算了一笔账,以他的岁数自己积攒钱财,就算千红分他一半,到时候人走了,万一哪天他得了大病,孤苦伶仃一个人,钱也顶不住,也没人给他端个尿盆。
把钱都让给千红,他吃准千红说话算数,到时候他也饿不着,冻不着,病了动不了有个女儿似的人伺候他,比每个月这点钱来得划算。而且干活也是搭把手,看看门,不需要他出去动嘴皮子,干活全是千红,他简直是颐养天年。
这么想,桌上堆的钱全放千红口袋里和放他口袋里是一个样,而且这钱还会随着千红呆在这里而源源不断地入账。
他万万没想到,一出门,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进了废品站给他递烟:“大爷,你知道钱千红是在这儿吗?”
“刚走,你谁了?”
“我是她老朋友,我打北京来,住平价旅馆,要是人回来了,您给我报个信,我来采访她。”
随着名片来的还有一张一百块,蔡大爷努力地眯缝着眼辨认名片上的字,结结巴巴地辨认:“吕——”
“哎,我姓吕。”男人收起钱夹离开。
吕记者的到来让县城的记者都矮了一截,他的气派在于穿着一身皮衣,抽了两根烟往地上一扔,走到人群中间,看看千红:“过来,咱们说点儿实话。”
一句话凸显出别人都不说实话,其馀被雇来的县城记者脸上略显不快。
千红把他们给的说辞放下,密密麻麻三张纸被风吹得哗啦啦响。
宣传重点有五,周局那边的人已经写好了。
第一,千红是个穷苦的拾荒者,但仍旧不忘支持国家救灾行动;第二,促使千红思想觉悟的,正是路上偶遇一位中年人,中年人醍醐灌顶教导她一番,她听见了就更加坚决地决定捐助,回家之后才发现这是本地的周局长;第三,她一个妙龄少女之所以从事拾荒的行动,是因为热爱县城,想让县城垃圾变少,所以坚决地献身了这个理想主义的事业;第四,因为她发现废品站的老大爷年纪老迈,主动发扬雷锋精神,帮助孤寡老人;第五,农村青年积极进城致富,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是县城新一代青年的代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非典型关系》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