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微芒聚炬(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技能公益对接平台” 运行半年后,促成了上千次成功对接。法律专业的同学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帮他们追回欠薪;外语专业的志愿者为社区老人开设 “旅游英语课”,圆了老人们出国看看的梦想;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定期在社区开展 “急救知识培训”,去年夏天还成功救回一位突发心脏病的老人。平台上的 “公益故事墙” 记录着这些温暖的瞬间,有张照片里,学建筑的同学帮乡村小学设计的 “阳光教室” 竣工那天,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雀跃,背景里的图纸上还贴着 “益潮砺行计划” 的徽章。
“知识转化实验室” 的项目逐渐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适老化家居改造方案” 被一家养老机构采纳,让行动不便的老人生活更安全;“校园雨水回收系统” 不仅在本校落地,还被推广到三所中小学;最让人骄傲的是,“留守儿童心理陪伴机器人” 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研发团队在领奖时说:“这个机器人的情感交互算法,灵感来自‘真情织网计划’里学到的沟通技巧,是高中时的经历给了我们现在的灵感。”
“跨领域公益嘉年华” 每年举办一次,成了城市里的公益盛事。第二届嘉年华上,由医生、程序员、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展示了 “偏远地区急救包”,里面有带定位功能的呼救器、简易手术工具和用 ar 技术指导急救的说明书;音乐人、心理学家、社工合作的 “灾后心理重建音乐坊”,已经在三个受灾地区开展服务。有位参与的企业家深受感动,当场决定资助十个优秀项目,他说:“这些年轻人用专业和热情做公益,让我看到了社会的未来。”
“微光接力” 行动形成了独特的公益生态。参与过的同学自发成立 “微光校友会”,定期分享公益经验,资源互通。王浩的 “阳光篮球公益课” 从社区走向乡村,和当地学校合作建立了十二个 “篮球梦想基地”;有同学把接力行动带到了国外,在留学生群体中开展 “汉语桥公益课堂”,教外国友人中文的同时,也传播中国文化,他说:“这是‘文心守正计划’教我们的,文化传播也可以很温暖。”
计划推行到第二十周,“微芒聚炬” 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有高校将 “公益实践” 纳入学分体系,参考 “微芒聚炬计划” 的模式设计课程;企业在招聘时,开始关注应聘者的公益经历,认为这能体现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媒体报道了多个由青少年发起的公益项目,称他们为 “用专业点亮公益的新一代”。林小羽在整理数据时发现,参与计划的同学中,91 表示 “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了”,87 认为 “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和动力”,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在 “微芒聚炬计划” 三周年庆典上,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站在主舞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三年来的公益瞬间:从第一次社区服务的青涩,到现在组织大型公益活动的从容;从校园里的小打小闹,到走向全国的成熟项目。“我们常常被问,是什么让我们坚持做公益?” 林小羽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是高中时‘晴雨信箱’里的求助信,是‘青春小卫士’团队一起度过的日夜,是那些让我们明白‘个体的成长永远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所有经历。” 她举起手里的 “微光火炬”—— 那是用同学们做公益时的照片打印成的火炬模型,“每个参与的人都是一束微光,当我们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前行的路,这就是‘微芒聚炬’的意义。”
庆典结束后,四人收到了高中班主任发来的照片:新一届 “青春小卫士” 团队正在启动 “微芒聚炬计划” 的校园版,他们在 “晴雨信箱” 前宣誓的样子,和当年的林小羽他们一模一样。陈雨欣笑着说:“我们真的把火炬传下去了。” 李诗涵弹起了新写的歌,歌词里唱道:“从生物园的晨光,到城市的万家灯火,我们的微光,从未熄灭。” 王浩打开手机,展示着 “阳光篮球公益课” 的最新照片,照片里的留守儿童抱着篮球,笑得像阳光一样灿烂。
深夜,林小羽在电子日记里写下:“‘微芒聚炬计划’让我深刻体会到,成长的最高境界,是将个体的光芒融入社会的星河。高中时的那些成长计划,像一颗颗种子,在新环境里生根发芽,如今终于长成了能为他人遮风挡雨的大树。而这不是终点,因为微光聚成的火炬,会继续传递,照亮更多人的路。” 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每一盏灯下都可能有一个正在发光发热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曾是 “晴雨信箱” 的求助者,如今却成了别人的帮助者,就像林小羽他们一样,用微芒汇聚成炬,在成长的道路上,既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不想错过《青春向阳生长》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