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经济难关——一九六八年致护法朋友的一封信(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佛光山开山最窘迫时,付了这期工程款,不知下一餐的伙食费在何处?所幸往往在最危急时,就会有一位菩萨派来的护法使者,即时解决当下的经济危机。
各位护法、朋友们:大家好!
在繁忙的岁月中,已忘这一生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观看满山一整片的盎然绿意,惊觉严冬已去,春满人间。
自开辟这山头半年来,虽背负佛光山蓝图远景的压力,明知眼前困境重重,我仍奋勇地倾尽全力去完成;当带领徒众迈向未知的未来时,我必须承受弘法事业的一切成败。但我坚信,只要有佛法就有办法。
自去年动土开工以来,“佛光山”这三个字已在历史上立下一个里程碑,未来必定能无限地发光发热。六月,“东方佛教学院”新院舍工程,恭请到东初上人主持破土典礼,数以千计的观礼者,正象征佛教学院的光辉愿力,将如佛光普照大地,因此我将麻竹园山地命名为“佛光山”。
国际上有不少佛教大学,但是中国台湾迄今连一所由佛教主办的大学也没有。基于此,我将学院命名为“东方佛教学院”;由东方出发,再融合西学,始能适应这个时代大众身心的需要,并让世界佛教人士前来参学研究。在进一步提升佛学的层次之后,也计划扩充成为佛教大学。
现在想来,因缘真是微妙。佛光山原本购地于高雄大贝湖,当变卖“佛教文化服务处”,四处筹凑一百五十万元同时,正巧一对越南华侨夫妇急于偿债,在他们走投无路之际,我一念悲心,买下他们这块荒地。也刚好这穷乡僻壤可以杜绝名闻利养,可以专注地教育人才及弘法利生,所以我斩钉截铁、力排众议,毅然决然选择这遍布荆棘之地来开建。
这一片近二十甲的土地,沿着高旗公路,前临高屏溪,是一丘陵地形,交通咸称便利,风景极为美丽。尤其伫位山顶,俯瞰四周,尽收眼底的是清馨苍翠的林木,与潺潺不断的泉水声,更有伴着林间清脆的鸟鸣,让人置身其中,恍如登临仙境般;真是一处修心办道的人间净土!
当初东方佛教学院的基地,是由省立高雄工业专科学校测量队十位老师及学生,来施行测量、绘制等高线地势图,供工程师设计建筑模型之用。因参加世界建筑设计比赛、获得世界工程学第二名而闻名全球的名建筑师刘明国博士也特地南下,勘察佛光山的地形。经由他的专业评估,让我更坚决与肯定,未来这块土地上,除了建设佛教学院,也是替徒众、信众建立慧命安身之处。
往后,如佛教新村、西方安养院、孤儿院,以及永明放生园、智者放生池等,也将陆续破土开工。东方佛教学院及西方安养院完成以后,我计划兴建一所仿造大陆丛林的规模体制,但又兼具教育、文化等全方位弘法功能的现代化道场。我深信,这里会是全省第一座十方丛林,第一个有制度的僧团。
工程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中开始进行。为了寺务、为了教学,我仍要奔波于寿山、佛光山之间。因此,托付心平法师担任监院暨工程主任之职,在没有水电的情况下,他长期驻守山间草寮中,每天翻山越岭摸黑巡工地,并负责监督一切工程的进度。
其实在决定筹建佛光山时,也听到不少反对的声音:既然有了宜兰雷音寺、高雄寿山寺,可以听经礼佛,又何必要千辛万苦再另外开创道场?为此,我特地包了一辆大巴士,载着大家到现场,以便实地报告我心中的理想。没想到,一见到刺竹满山、野草没径,竟然没有人愿意下车,还说如此荒僻之地,“连鬼都不来”。我只得一个人下车,心想:“鬼不来更好,只要有人来、有佛来就好。”又有人说高屏溪从东往西流,留不住钱财的,我说佛法就是要流动。
我独自信步绕山一匝,思索良久,很坚定地告诉自己:“我,非来此开山不可!”
回想台湾抗战胜利后,经济萧条,一般善信没有多余能力供养寺庙,佛教很难再要求其他的发展。整个社会教育不普遍,更何况僧伽教育?佛教为了求生存,停留在“葬仪的宗教”阶段,实在很难将正信佛教的义理广弘于民间,遑论不少政商达贵与社会大众以信基督教为流行时尚,把佛教贬为市井流俗之类的次等宗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来去一如》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