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无限(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拥有更多儿女
杨太太家里惨遭祝融之灾,幸亏自己躲避得及时,逃过一劫。当她惊魂甫定之际,突然听到幼女还在地下室求救的声音,于是赶紧冲入火宅。然而女儿被她抱出来时,已是全身焦黑,一命呜呼了。
杨太太整日以泪洗面,耳边始终听到女儿的呼叫声。为了替女儿尽最后一份心意,没有信仰、从不拜佛的她,主动请求佛光山台北道场为女儿诵经超度。然而法师们法务繁忙,临时无法抽身。杨太太在万念俱灰下,想到友人曾和她说:“《普门》杂志是佛光山的事业之一,社长为出家人。”于是打电话向社长永芸法师求助:“我在太平间的女儿等不及了,她就要送到火葬场。”永芸法师一听,立时答应前往,为她女儿诵一卷《阿弥陀经》。
虽然如此,仍无法抚平杨太太的创痛与愧疚。只见她时而号啕大哭,时而落寞神伤。有一天,她在啜泣时,永芸法师的话霎时自心底浮现:“爱,不单只对自己的儿女付出,你何不将自己的感情扩大升华呢?佛光山台北道场设有才艺班、儿童班,有空不妨前去看看。”她决心到台北道场走走,顺道探望永芸法师。
一年过去了,她成为台北道场的忠实义工,每天欢欢喜喜、全心全意为青少年服务。从阴霾中走出的她对永芸法师说:“我虽然失去了一个女儿,但因为您的一番话,我拥有了更多的儿女。”
爱太过于狭义,容易为情爱捆绑。能持有《梵网经》中的观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及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把爱“推己及人”,从自己的父母妻儿,推至亲朋好友;从血缘至亲扩大去爱有缘无缘的众生。发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生命就能因而丰富精彩,自在无挂碍。
热爱生命的人必懂得找寻快乐的人生自在的人生自性的人生包容的人生把自己扩大慈悲待人心中自然富有当你手持香火,闭上双眼,感受周围烟雾缭绕;当你凝视着飘忽不定的火苗,脑中浮现出亲人的笑脸;佛香会渐渐燃尽自己的身体,将祝福带给你心里记挂的那个人。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的心有多大。
如果心容得下一家人,就可以成为家长;容得下一座寺院的人,就可以成为住持;容得下一国的人民,就可以成为一位国君。
当你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只是诚心诚意愿众人快乐,你会感受到炽热的佛心在自己的身体里燃烧,似那炷香火。
一个善小的因缘点点滴滴化育菩提幼苗在一座台湾的民间庙宇,母亲单手拎起孩子,看着他用稚嫩的小手专注地上香。
母亲带孩子来到这里,是想让他早日熟悉庙堂的气氛,从而能一直保持着这颗纯真、善良的心;是想要在他这颗幼小心灵里灌入虔诚、庄严、不受世俗干扰的宁静。
身教重于言教。
在儿女幼年之时,带他来亲身祭拜佛祖,结下因缘。
而在平时,父母更要以自己的善行教育子孙。
禅师与兰花在禅宗的古德里面,有一位金代禅师,他非常喜爱兰花,在讲经弘法之余,把整个时间都花在兰花上面,把兰花看成是他的生命一样。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就交代弟子说:“寺里的兰花要好好地照顾。”当弟子奉命为兰花浇水的时候,一不小心将兰花架子碰倒了,整个兰花就跌碎了。弟子们都非常恐慌,只有等师父回来时,向师父忏悔认错,请求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知道兰花被弄坏了,他召集弟子们讲话,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他们说:“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香花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环境,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弟子们一听,才把恐惧的心放下来。
金代禅师说:“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这一句话如果用在日常生活里面,用处也会很大。例如:父母生儿育女,儿女有时候会使父母亲烦恼生气,假如父母生气时,心里想:“我们生儿育女,不是为了生气。”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一些误会,但损伤感情的时候,可以想:“我们交朋友,不是为了生气。”甚至于夫妻结婚了,在一起生活难免有一些争议,当意见不和的时候,互相也要想:“我们结婚做夫妻是为了恩爱,不是为了生气。”那么这些不满的情绪,就可以化解了。
金代禅师能够割舍心爱的兰花而不动怒,当我们在受气的时候,也该像金代禅师这样看得开,如此,生活必定会幸福美满。
六尺巷清朝的老宰相张英及小宰相张廷玉,父子俩在朝廷里能够官及宰相,除了有满腹的学问,认真机智以及对朝廷忠心耿耿以外,他们的为人处世也备受崇敬。
安徽桐城有一条小小的六尺巷,每个到桐城的人都要到此一游,正是因为流传着一个为人称道的故事。
这条六尺巷两旁,一边住的是张英的儿子,一边则是吴姓宅府。传说张英的儿子,有一天想要重建房子,请来地政官丈量土地,却发现隔壁吴府占了自家的地,便与之理论。在争不过的情况下,写信给当时任职于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父亲帮忙。张英收到信后,便回了一首诗:
“万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儿子看了很惭愧,便让出三尺,吴府的人也感到理亏,跟着让出三尺,就成了这条“六尺巷”。
这则故事蕴涵着中国传统的恕道与谦让的美德,千年来,已成为桐城人民的精神象征,凡有所争,大家都会以这“六尺巷”为圭臬。
反观自身,为人处世若事事斤斤计较,想必也将活得乌烟瘴气。现在的建筑法里,规定屋子与屋子间要有防火巷,有些人或许会舍不得这点空间,然而一旦祝融造访,就只得坐困愁城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这世界无处不美》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