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以貌取人是本性(1/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我们会不自觉地对穿着整洁、举止优雅的人投去信任的目光,却可能对衣衫褴褛者下意识保持距离;面试时,形象得体的应聘者往往更容易获得好感;社交场合中,外貌出众的人总是能迅速吸引众人的注意力。·k~u·a¢i¢d!u¨x·s?..c·o^m+
“以貌取人”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它如同影子般贯穿于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尽管我们深知“人不可貌相”,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本性却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选择和行为。
翻开历史长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美貌与财富、地位、品德常常被人为地划上等号。在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不仅拥有绝世容颜,还掌管着爱与欲望,被人们尊崇敬仰;在中国古代,“郎才女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观念深入人心,外貌出众的人似乎天然就该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机会。
现代社会的媒体与广告更是不断强化这种观念,电视屏幕上、杂志封面中,俊男靓女总是被塑造成成功、幸福的象征,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外貌的重视与依赖。
有时尚杂志曾做过实验,同一篇文章分别搭配普通素人照片和明星照片发布,结果显示,搭配明星照片的文章阅读量高出素人照片文章的三倍之多。
此外,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也是以貌取人成为本性的重要原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个人。^1,7?n′o·v~e?l+.\c^o/m,而外貌是最直观、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当我们初次与人接触时,外貌便成为了我们构建第一印象的重要依据。
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在后续的交往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后续获得了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也很难彻底改变最初的印象。因此,以貌取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为了提高认知效率、简化信息处理过程而形成的一种便捷方式。
相亲场合将以貌取人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在相亲前特意花费数千元做造型,甚至租借名牌服装撑场面,只为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当相亲双方在咖啡厅坐下,穿着精致小香风套装、妆容淡雅的女士,往往能让对面的男士不自觉挺直腰背,主动开启话题;而穿着普通卫衣、素面朝天的女士,即便性格开朗、谈吐不凡,男士也可能在礼貌寒暄后逐渐减少眼神交流,对话变得简短敷衍。
有位男士在相亲时,因女方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便断定对方“呆板无趣”,全程低头玩手机,直到女方摘下眼镜露出灵动的眼睛,聊起自己徒步穿越沙漠的经历,他才慌忙收起手机,却已错失深入了解的机会。
更荒诞的是,部分相亲者会在见面几分钟内,仅凭对方的身高、体型、穿着就迅速在心里打分。有人看到对方身材微胖,即便对方是名校博士、谈吐幽默,也会下意识降低好感度,甚至在后续交流中不断放大外貌上的不足。?k*s·y/x\s^w′.*c!o*m_
还有人在相亲时,看到对方穿着普通、使用旧款手机,态度明显冷淡,当得知对方是创业公司老板、名下有多处房产后,又立刻热情起来,这种前后差异暴露了以貌取人带来的偏见。
曾有家长在子女相亲时,看到对方穿着时尚、开着豪车,就频频点头催促交往;若对方穿着朴素、骑着电动车,即便子女满意,也会以“形象不合适”为由强烈反对。
在人际交往的初始阶段,以貌取人也催生出各种奇葩现象。社交软件上,有人盗用网红照片作为头像,与他人热聊数月建立“深厚友谊”,线下见面时真实外貌曝光,瞬间被拉黑;还有人在地铁上看到穿着潮牌的陌生人,主动热情搭讪,得知对方是服装导购且身上衣服是样品时,立马借口“认错人”匆匆离开。
一位业主因在群内发的自拍不修图、穿着居家服,被其他业主嘲讽“不讲究”;而另一位经常发布精致摆拍的业主,即便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却总被众人追捧。
更离谱的是,有位女士在参加朋友聚会时,因穿着沾满颜料的旧外套,被众人冷落,直到有人认出她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刚从画室赶来,大家才纷纷围拢过来,此时她却已提前离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直击人性》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