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备考(一)(2/2)
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
全网书籍最多,永久免费无广告!
斜后方的刘文瀚等人相视一眼,眼中只剩下深深的叹服。这差距,似乎越来越大了。
散学后,杨知允收拾好书袋,正准备去饭堂与杨知荣汇合,却被吴夫子叫住。
“知允,随我来书房。”
“是,夫子。”
吴秉卷的书房里,陈夫子也在。
两人神色都比平日更为严肃。
“坐。”吴夫子指了指书案前的椅子。
杨知允依言坐下,静待下文。
“县试在二月初八,距今不足一月。”
吴夫子开门见山,将一份誊抄工整的文书推到杨知允面前。
“这是县衙刚发下的县试章程,你且细看。”
杨知允接过,快速浏览。
章程与往年大同小异,考西书文两篇、五经文一篇、试帖诗一首,外加墨义。
但吴夫子点着其中一行:“注意此处,今年县尊有谕,为响应朝廷选拔实学人才之新政,除常规经义诗文外,加试一道‘时务策’,占分虽不算极重,却是一大变动。”
“时务策?”杨知允眉头微蹙。
“正是。”
陈齐修接口道:“考的是对时下政务民生的见解与对策。题目往往紧扣朝廷新政或本县实务,诸如农桑水利、赋税徭役、治安教化等。这对寻常埋头经书的学子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吴秉卷看着杨知允:“你平日策论见解独到,思虑深远,此乃你的长处。然,时务策更重实际,需对本地乃至朝廷政令有所了解,言之有物,切忌空谈。
这几日,我会整理一些近年的朝廷邸报摘要和本县的一些公文告示与你参详。陈夫子也会将他游历北地时的见闻与你分享,或可开阔眼界。”
“谢夫子!”
杨知允起身,郑重行礼。
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前世的知识储备虽广博,但对大昭国尤其是水雍镇和崇仁县、承天府的具体情况,仍需更细致的了解。
“嗯。”
吴夫子点点头,眼中带着期许。
“以你之才,县试案首,并非奢望。然,切莫骄矜,亦不可因年幼而怯场。当稳扎稳打,字字珠玑。我与陈夫子,皆看好于你。”
“学生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夫子厚望!”
带着夫子的叮嘱和怀里的章程,杨知允走出书房。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回到家中,新宅的宁静被一种无声的忙碌取代。
姜凤英特意吩咐厨房,这几日的饭菜务必精细清淡,以安神补脑为主。
杨金花则默默地将弟弟书房的炭火烧得更旺,茶水添得更勤。
杨知荣也一改往日的跳脱,回家后便自觉地温习功课,遇到不懂处,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咋咋呼呼地立刻发问,而是先自己琢磨,实在想不通才轻轻敲开弟弟的书房门。
“允哥儿,这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夫子讲的时候我好像懂了,可自己一想,又觉得有点模糊……”
杨知荣拿着书本,声音放得很低。
杨知允放下手中的邸报摘抄,耐心解释:“二哥,此句关键在于‘喻’字,乃知晓、明白之意。君子心中所明白、所追求的是道义,小人所明白、所追求的则是私利。
这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非是说君子不言利,而是君子取利,必合乎义,所谓‘义然后取’;小人则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便是根本区别。”
“哦!我明白了!”
杨知荣眼睛一亮:“就像咱家的采石场,赚钱是利,但这钱赚得光明正大,让族人有饭吃有衣穿,还修了路,这就是合乎义!对吧允哥儿?”
“正是此理。”
杨知允眼中露出些许赞许。
二哥的悟性,其实并不差。
得到肯定,杨知荣信心倍增,又问了几个问题,才心满意足地抱着书本回自己房间。
夜深人静,书房里只余杨知允一人。
他摊开吴夫子给的邸报摘抄,上面记录着新帝登基以来推行的几项主要新政:轻徭薄赋、鼓励垦荒、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重视科举选拔实务人才……
旁边还有陈夫子用蝇头小楷批注的北地见闻:某地因推广新式农具增收几何,某处因吏治不清导致民怨,某府兴修水利后旱涝保收……
昏黄的灯光下,杨知允的目光在这些文字间快速移动,大脑飞速运转,将前世的一些治国理念、经济规律与大昭国的现实情况相互印证、融合。
杨知允提笔,在另一张纸上,开始梳理针对水雍镇可能出现的时务策题方向。
一:如何进一步推广新农具以提高粮食产量?
二:如何利用板岩产业带动本地其他营生?
三:如何在减税背景下保证县衙必要开支与民生投入?
一条条思路渐渐清晰,化作简洁的提纲要点。
窗外的春寒依旧料峭,夜风吹过新移栽的翠竹,发出沙沙的轻响。
不想错过《女穿男:农家儿郎要争气》更新?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